职业学校人文综合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与设想
发布时间:2018/5/14 0:00:00 作者:czy 浏览量:2424次
职业学校人文综合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与设想
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 何玲
论文摘要:职校生处于学业链的底层,在就业时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。说明职业教育不能只注重职业技能教学,而忽视人文综合素养培育,包括生存、分析、审美、沟通等能力。职业学校不存在升学压力,可以更好地开发课程内容,建立良好的人文素养培育体系,输送更优质的职业人才。中华传统文化是人文综合素养培育体系内容的重要基石,现代人文传承是人文综合素养培育体系的有力辅助,人文综合素养培育体系构建存在的瓶颈与对策。
关键词:职校 人文综合素养 培育体系 构建 设想
众所周知,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处于学业链的底层,同时在就业和发展潜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弱势。因此,职业学校大多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,诸如技能大赛、职业能力培训等等。诚然,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,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可以提升自信度。但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专业时并不理性,甚至是家长代选的,其本身对所学专业和技能兴趣缺乏,因而学习积极性很低,对人生和未来感到茫然甚至漠然。另外,大多数职校生学习能力较弱,在就业时会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。这就说明了职业教育不能只注重职业技能教学,而忽视人文综合素养的培育。如果说前者是“一碗水”的话,那后者就是“自来水”了。事实证明,人文素养较为深厚的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自信度和发展力。从哲学的角度看,自信度是内因,来源于对自身能力的认知;而发展力是外因,来自于对自身能力的掌控。一个人的认知和发展力是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叠加,包括职业能力、分析能力、审美能力、沟通能力、自卫能力等等。职业能力一般被归结为职业素养,而生存、分析、审美、沟通等能力则可归纳于人文综合素养。其实职业学校的人文素养培育体系是更好构建与执行的,因为职业学校不存在升学压力,因而可以更好地改革和开发课程内容,建立良好的人文素养培育体系,为社会输送更为优质的职业人才。
一、中华传统文化是人文综合素养培育体系内容的重要基石
中华民族之所以延绵几千年而不衰,正是因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,甚至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等国只是学用了一小部分都能成为其骄傲的根本,而我们岂能守着宝山而不用。如果将一些经典传承运用起来,其发挥的作用将不可估量。从古代周王朝开始,学校教学课程就有六艺才能的要求,即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而现代的教育只重书数,却弱化了其它内容,实在是可悲可叹。
1.生存能力培育体系的构建与尝试
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,包括生活自理能力、养生保健能力、自我防卫能力等。很多人都认为现代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了,自律能力更弱,殊不知应该首先从社会、家长、学校中去找原因。不堪重负的应试教育、家长的盲目溺爱、学校课程设置都应承担一定的责任。
笔者曾经在班会课上讲过一个《红楼梦》中的故事:有一天中午,贾宝玉去林黛玉的处住聊天,看见黛玉躺在床上昏昏欲睡,怕她刚吃过午饭就入睡不好,就逗她说话玩。说到这里就问学生:为什么刚吃过就入睡不好?学生却说“就想过这样猪一样的生活而不得”。贾宝玉也就十四五岁的年纪,不仅能知道一些养生保健的知识,甚至能懂得一些医理。而现代的孩子动不动就熬夜,甚至为了玩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,根本就不懂得保养自己的身体,更不懂得自律,近视、少白头这些肝肾病状比比皆是,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!古语道:少年强则国强。试想我们的少年在将来会是怎样的状况?我们的国家在他们的手上又将会怎样?
在职业学校的课堂上,往往会出现睡课的现象,无外乎有这么几种原因:一是对课程专业不感兴趣;二是对讲授方式不感兴趣;三是晚上熬夜玩白天补觉。而第三种原因居多,因为现代生活的诱惑太多了,手机、电脑、Ipad等等,连成人都难以抗拒,更别说孩子了。由此诱发各种恶性循环,家长、老师都束手无策。其实从内因上进行约束,告之其熬夜带来的危害可能更有效果。
笔者在做班主任期间,往往第一学期给学生必看的是《黄帝内经》视频讲座,版本有很多,笔者选择的是北京中国医药科大学医学曲黎敏教授的讲座,从“人为什么要学中医”到“十二时辰养生”等内容,有选择性地给学生观看。结果一学期下来,发现许多同学有了很大的转变,比如知道了人为什么不能熬夜、趴着睡觉有什么危害、什么样的饮食更健康,甚至生理方面的知识也能有所了然。即使一时还不能彻底改变一些不良习惯,但内心至少会有危机感和犯罪感,逐渐懂得了自律,对将来的生活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。
除了养生保健应该从孩童抓起外,生活自理和自我防护也应该编入到课程中:生活技能内容可以包括烹饪课、缝纫课等;自我防护可以选择一些自卫防击术,如中国武术、西洋武术等。另外,高年级职校生还可以学驾驶等,这些都是可以直接运用于生活的技能,课程内容实用又有趣,学生又怎么会睡课呢?
2.分析能力培育体系的内容与探索
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强弱包含诸多因素,既有人的本能直觉,更有人的文化沉淀。古语常说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现”,就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。文化知识的丰富,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分析判断。而在职业学校中,文化课往往让位于专业课,正是这样的观点,使得学生更少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。其实职教文化课由于没有应试压力,可以采用更加有效地教学内容与方式,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化经典的魅力,提升人文素养,这是提升未来整体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,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。
职业学校的语文课不一定非要沿用普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,应该杜绝枯燥的分段、归纳、总结等教学手段,跳出这些模式,才能更好地感受文章的美好、思想的火花。内容选择上可以从古至今,把一些最经典的、最有趣的内容传承下来。笔者曾尝试让学生看一些人文类视频讲座、动画影片等,如《易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史记》、《菜根谭》、《三字经》等,效果出奇的好,从未发生过睡课现象,学生不仅记忆深刻,还意犹未尽,自己另外去找书看,这才是文学真正的魅力。
二、现代人文传承是人文综合素养培育体系的有力辅助
如果说传统文化经典是“继往”的话,那现代人文传承就是“开来”,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。因此,我们的人文综合素养培育不在于经典原文的简单诵读,而是文化精髓的现实运用。文化应该是深入人们的生活的,应该是“百姓日用而不知”。综合人文素养的培育就是要让“百姓日用又自知”,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,这就是传承。对职校生来说,深奥晦涩的文化经典学习必然是枯燥的,对教师的教学也是重荷,也不是建立人文综合素养培育体系的初衷。要想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,当然是利用现代优秀学者的人文传承更加简便有效,尤其是优秀的学者讲座,他们能把难懂的经典转化成有趣的故事,深入浅出地讲给你听,这样的资源才是人文综合素养培育体系的有力辅助,也会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。
1.审美能力培育体系的构建与设想
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:一位富豪在国外去听音乐会,听到一半睡着了,鼾声引发众人侧目,其后羞愧不已,说自己是“富而不贵”。这样的事例其实不在少数,在我们国家里,究竟有多少人是能够真正听得懂音乐、看得懂美术、辨得清美丑呢?再说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,很多中国人出国旅游,走到哪就把货抢购一空,公共场所高声讲话,著名景点污渍留言,这些行为都是没有气度和风度的表现,也是人文素养缺乏的体现。学校作为教育阵地,应该首先从学生开始改变,由此即彼,不仅改变自身,也能影响家人。这就需要审美教育,这里的审美能力不仅包括音乐、美术的鉴赏能力,还包括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。
因此职校课程中应该增加各种礼仪的培养,有从古至今的礼仪传承,也有商务礼仪和生活礼仪,甚至各国风俗民情都应了解。这些能力对于职校生是必备的,可以直接与社会要求接轨,成为高素质的职业人。同时,还可以开设插花、茶道、经典音乐和美术作品鉴赏等课程,综合提升职校生的审美情趣,从内在改变气质和风度。笔者曾经给学生看过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的《商务礼仪》的讲座,学生看得兴趣盎然,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。
2.沟通能力培育体系的内容与构建
现代社会中,沟通不可或缺,方式也多种多样。但还有一些人,因为不善于沟通而错失各种机会。对于职校生来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,大多数学生缺乏与社会沟通交流的机会,甚至害怕交流。沟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势在必得,但却不是单纯的书本教学就能改变的。笔者曾经尝试让学生听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翟鸿燊的《大智慧三部曲――沟通、管理、道德经》讲座,既有思想引导,又有能力训练,跟着讲座走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,打开了不少学生的心扉。同时在学生高职四年级时还增加了陈安之的《成功学》讲座,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,增加了就业能力的自信度。
三、人文综合素养培育体系构建的瓶颈与对策
人文综合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单靠个人行为是远远不够的,甚至执行起来得不到支持和理解。笔者在长期职教生涯中,深刻体会到人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性,也尝试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进行实践,效果很好,但影响面却不大。缺乏政策支持是瓶颈,没有课程资源是问题。当然也可以采取如下对策:
1.分级建立人文综合素养教学体系
针对高职或中专的学习时期进行课程设置,一年级开设“养生课”,培养学生自理和自律能力;二年级开设“礼仪课”,培养学生自信和风度;三年级开设“鉴赏课”,提升学生审美判断能力;四年级开设“沟通课”,激励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。
2.不拘一格利用各种教学资源
人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本就是开放的,多方面的,与时俱进的,因而教学内容可以广收并蓄,尽可能地利用各方资源,尤其是社会顶尖专家的教学内容,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和难度。同时这些资源因其水平高,能够更好地起到教育教学作用。
3.采取多种多样教学方式
针对职校生的学习特点,尽可能不拘泥于枯燥古板的书本教学方式,可以引进来,也可以走出去。教学场所可以在教室,也可以在校外。既可以是必修,也可以是选修。教学时间可以用单独课时,也可以用半天甚至一天时间。
试想如果职业教育能够解放思想,大胆尝试,针对现存的问题和弊端采取及时有效的教学引导,既是一种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探索,也形成了一个学校的人文教育特色,未尝不是一个创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