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语文理念下的职校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微
发布时间:2018/5/14 0:00:00 作者:czy 浏览量:2530次
大语文理念下的职校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微
徐珊珊
摘要:诗歌的意义与大语文教育的主张息息相通。在大语文理念的观照下,探索职校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。主要从诵读、吟唱、品画赏诗、延伸拓展等方面探讨了怎样进行诗歌的有效教学。
关键词:大语文诗歌职校读歌画
我国是一个诗教的国度,有着源远流长的“诗教”传统。孔夫子有句名言:“不学诗,无以言。”《论语》记载了孔子训诫儿子的话:“小子,何莫学《诗》?《诗》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;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;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”就是说《诗经》有着很强的社会作用,既可以抒发情感,观察社会,结交朋友,也可以用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。近可以侍奉父母,远可以侍奉君王,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。这和大语文教学的思想不谋而合。
20世纪80年代,语文改革家张孝纯先生提出了“大语文教育”主张,即:“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,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、延展,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、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。”大语文教学倡导通过课堂将学生引入到“大社会”中,将学校中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。也就是语文教学应该贴近生活,生活处处是语文,更确切地说,时时有语文,事事有语文。
反观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,诗歌无疑处于边缘的地带,写作要求除了诗歌,体裁不限。由于诗歌中蕴含大量的文史知识、典故、意象,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,很难真正品味出诗歌真正的情感。但是诗歌又是如此重要,在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》中,并没有对审美教育的具体规定,但其中有“阅读各种优秀作品,体会其丰富内涵,加深和拓宽对自然、社会、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……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,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。”诗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理解社会,感悟人生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,因此诗歌教学的方法显得尤其重要。
一、诗歌重知识,更重感悟
想要解决怎么教,先要理解诗歌教学应该教什么。和普通中学诗歌教学不同,
职校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,不需要死扣每首诗词描绘了什么,渲染了什么,表达了什么。他们可以带着自己的眼光真正地品诗,这是职校诗歌教学的一个优势。很多时候,诗歌教学沦为和小说、散文一样,了解写作背景、分析词句、进行翻译……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嚼着嚼着就变成了死鱼眼。郑桂华提出:“想从诗歌里学语文知识,学主题思想,甚至学逻辑分析能力,都是抓小弃大。有人说,诗歌是无谱的音乐,欣赏音乐要用‘心’聆听,整体感悟。”张厚感也说:“与其铺排分析浪费时间,不如多读多背几首好诗,由课内延伸到课外,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。”可见,诗歌教学必须区别于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,诗歌教学中应该有知识传授,但更多的应是学生对诗歌情感上的认同和感悟。
二、用心读、用情读
诵读是诗歌教学方法的核心。《毛诗序》中有言: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,言之不足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,咏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。情发于声,声成文,谓之音。”诗歌要用声音来传达出其中的意味,不同的人读诗,会有不用的效果。因为每个人的经历、情感投入都不一样,诗歌教学就是要尽量调动学生们的情感与已有经验,使他们能够与诗人共呼吸。这也就是叶圣陶所说的“美读法”,即“所谓美读,就是把作者的感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,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‘以意逆志’,设身处地,激昂处还他个激昂,委婉出还他个委婉,诸如此类……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。美读得其法,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,而且与作者心灵相感通了,无论兴味方面,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。”诵读的高境界是“文章读之极熟,则与我为化,不知是人之文、我之文也。”
要想追求这样的教学效果,读诗的人必须要带着自己情感,用心读。朗读的形式是多样的,如范读、领读、引读、齐读、分角色读、边评边读、比较朗读等。钟红梅提出“可以采用早自修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美文聆听,从而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得到情感的净化、精神的升华。还可以利用早读对学生进行艺术朗读训练。如选定唐诗、宋词、元曲、新诗、精美短文等,针对不同的学生,提不同的要求。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大面积提高,背诵任务也完成得极好,语言感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。”
除此之外,还可以利用现在的各种软件,比如“配音秀”,学生课后自己选配音乐,诵读诗歌,课上教师播放音频,全班一起猜是哪位同学读的,读的得失在哪等等,这适合一些不爱表现的学生,也有利于调动学生读诗的积极性。
三、嗟叹之,歌咏之
诗歌两字就说明了诗和歌的紧密关系,古人将读诗称为吟诗,吟诗,即将诗
吟唱出来,所谓“言之不足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”。其实,从《诗经》到唐诗宋词元曲,再到近现代诗歌,哪首诗不能唱出来呢?窦常的《还京乐歌词》就记载了盛唐时期人们吟诗的盛况:“家家尽唱升平曲,帝幸梨园亲制词。”宋词就是谱曲而做的。入选教材的诗歌都是历代经典之作,这些诗词有些曾经就是有曲谱的,但已经散轶了,但几乎都有现代的谱曲,有些诗词甚至有超过三种的歌唱版本。不同的谱曲寄寓了作曲者对诗歌不同的理解,在诗歌教学时,将诗歌唱出来无疑是很能调动学生情绪和情感。
如在教《虞美人》时,就可以播放费玉清的《几多愁》,在教《再别康桥》时,可以播放蔡琴、黄磊、李健、林宥嘉等不同版本的《再别康桥》,让学生体味哪种曲调最符合诗歌本身的意境。学生不仅是聆听者,也可以是吟唱者。在诗歌教学中,更应该鼓励学生将诗歌唱出来,用自己觉得合适的调子来演绎诗歌的情感。每个人品读诗歌的感情都不同,读出来的诗歌感觉不一样,唱出来就更是不同的味道了。
四、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
苏轼在王维的《蓝田烟雨图》上写道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其实,不只王维的诗歌,很多诗词都具有画面感。近代新格律诗派的代表人物闻一多提出了诗歌应具有“三美”,即“音乐美、绘画美、建筑美”。其中的绘画美指的就是诗的词藻的选用,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,富有色彩,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。教材上的诗歌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,里面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千古相传的画卷。
在教画面感比较强的诗歌时,可以在网上搜寻符合诗句意境的图片,在讲解诗句的时候,展示出来,让学生直观感受。在背诵诗歌的时候,学生就可以只看这些图片进行复述,这样记忆效果更佳。此外,我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画笔将诗词描绘出来,特别是对于绘画相关专业的学生,如电脑设计艺术专业,学生有美术功底。在学习诗歌的时候,既可以在学习前,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诗歌画面,教师通过图画了解学生对与诗歌的掌握程度。也可以在学习后,通过绘画,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,强化诗歌记忆。实践证明,学生喜欢这样的方式。在教《归园田居》时,由于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好动人,生活气息浓郁,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图,学生们在绘图中提出了各种问题:“羁鸟是什么样的鸟?”“方宅是什么?方形的宅子?”“鸡鸣桑树颠,鸡怎么飞到树顶上叫了?”大家一起讨论交流,再看着自己的画的图,诗歌内容就脱口而出了,无需死记硬背。
五、功夫在诗外
陆游在晚年写给儿子的一首诗中说到:“诗为六艺一,岂用资狡狯?汝果欲
学诗,功夫在诗外。”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写好诗,不仅仅要懂得诗歌的词藻、技巧和形式,更重要的是酝酿诗歌的内容和意境。而这意境是由写诗的人,读诗的人自己的才智、经历、学养、胸襟等所决定的。大语文倡导生活处处是语文,同样诗歌的学习也是一样,在语文教学中,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,都应该营造一种“诗化”的氛围,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诗歌的浸染,从而喜欢上诗歌。
首先,语文教师要身体力行地提倡读诗,并营造氛围。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随口拈来各种诗词警句,学生自然觉得钦佩而生羡慕之心,就会去模仿,在作文里、说话中也会不自觉地引用诗句,增加文采。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到了这样境界,要学生不爱诗不读诗也不可能了。
其次,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教师还应该通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。比如开展诗歌活动课,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《飞扬的诗情》教学结束后,我利用两堂课的时间,开展“青春诗会”活动。第一节课,让学生自由朗诵自己喜欢的和青春有关的诗词,谈谈自己对青春的感悟。第二节课,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我喜欢的吟唱青春的诗歌和著名的诗人。这样学生们就不仅仅只认识书上的毛泽东、徐志摩、海子、普希金这几位诗人,他们还知道了顾城、北岛、郑愁予、席慕蓉、汪国真、木心等优秀的诗人,并且愿意课后找这些诗人的其他作品阅读。同样的,在《静女》这一民歌上完后,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,请学生课后找一篇自己喜欢的《诗经》里的其他作品,课上每个同学上台和全班同学分享。实际的教学效果超出我的意料,学生一个个陆续走上黑板,写下自己喜欢的诗篇,然后诵读,谈自己的感悟。黑板上写满了《诗经》中的名篇:“君子于役”、“桃夭”、“山有扶苏”、“木瓜”、“绿衣”、“相鼠”、“有女同车”、“江有汜”、“子衿”、“采薇”……内容包括了爱情、战争、政治、社会风俗等很多方面。学生们也受到了满黑板古诗名的感染,听得很认真。这比教师用几十张PPT,一个人讲解《诗经》的效果要好很多。
另外,语文教师还应该多开展趣味活动,营造诗歌的氛围。比如诗歌常识竞答比赛,比如诗词接龙游戏,又比如传统私塾中必有的对对子,还有看图猜诗词等等。但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,避免程序化,适当选择,将这些游戏穿插在平时的教学中,相信学生学诗的热情会被带动起来。
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《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》一文中提到:“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”,“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,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,见出我们所不能见”,“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,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,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”一切美的东西都可以用诗来概括,诗一般的语言,诗一般的风景,诗一般的沉思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:“人,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。”诗歌教学并非教的是诗歌,而是学习一种人生的情趣,一种对生活的感悟。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。”秉持着大语文的教学理念,生活处处皆语文,语文处处皆生活,相信学生终会有一颗跳动的诗心。